孙景宽 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综合办主任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19-07-14

我市所处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比较脆弱,面临植被退化、湿地退化、土壤退化等急需解决的难题。我市科技工作者一代接着一代进行研究、改良,并不断取得进步。孙景宽就是其中的代表。

   多年来,孙景宽紧密结合滨州实际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十多年的团队建设和方向凝炼,先后确定了植被生态恢复、湿地生态恢复、土壤生态恢复三个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在贝壳堤与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植被生态恢复、沾化生活废水湿地生态处理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孙景宽,博士,滨州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在滨州学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现为山东省生态学会理事、山东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滨州学院校级学科带头人、滨州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学术带头人,先后获评滨州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滨州学院优秀科技工作者。

   孙景宽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湿地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黄河三角洲贝壳堤湿地不同类型盐生植物水分利用机制研究”。该项目运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揭示了不同类型盐生植物的水分利用过程和养分内稳态调控机制,丰富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湿地植物的“盐-水-肥”关系理论,为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湿地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孙景宽说,这一技术就是将土壤中几种关键元素作为追踪对象,通过变换水、空气、盐分等因素,观察关键元素的变化,进而确定生态修复的方案。

   目前,这一研究工作有利于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系统的生态恢复,提升了区域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促进了区域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健康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十余年深耕,让孙景宽在科学成果方面有了很多收获。目前,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等项目7项。参加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

   近年来,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参编著作4部。先后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市奖项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科研成果的取得,来自勤奋刻苦的工作。无论寒冬还是酷暑,孙景宽都带领团队在我市沿海进行野外植被调查和土壤取样,然后回到实验室进行样品处理和分析。由于他承担大量的教学及管理工作,每天晚上到实验室加班做科研对他来讲是家常便饭,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晚上、周末、寒暑假完成的,有时候大年初一就到实验室撰写科研项目申请材料。有时候学校门卫跟他开玩笑地说,“孙老师不过年吗,初一就来上班了?”

   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指导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2项。近三年,指导本科生考取研究生录取率达85.7%,指导本科毕业论文17人,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6名。

   除去科研,他还承担滨州学院植物学、生态学、园林生态学、环境生物技术、生物学基础实验、生态学综合实验等专业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近三年教学质量评价全部为优秀。主持完成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参加完成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1项,获教学成果奖1项,发表教研论文1项,出版教材1部。

   多年来,孙景宽的科研成果有效地服务了滨州经济社会发展。他依托主持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与海洋渔业部门先后开展了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植被恢复、黄河三角洲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盐碱地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研究。

   科研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几十年的坚守和耕耘。孙景宽说,这就像生态系统修复一样,改良贫瘠土壤需经过经年累月的努力,才能长出饱满的果实。

11_副本.png

孙景宽在实验室工作